能源合作是中俄深化合作的重要领域。在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能源企业签署了多份重要合作协议,能源合作可谓全面开花,在原油供应、修建天然气管道、电力、煤炭和新能源等领域合作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特别是中俄电力合作有了新的突破,签署了多份“重量级”协议。
2013年3月22日,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与俄罗斯统一电力国际公司总裁科瓦利丘克在克林姆林宫签署了《关于开展扩大中俄电力合作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协议》,同时与俄罗斯辛特斯集团股份公司签署了《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辛特斯集团股份公司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计划合作研究开发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电力能源资源,建设大型煤电输一体化项目,开展俄罗斯电站新建或改造项目,通过高压或特高压跨国直流输电线路向中国送电。
中俄电力合作正从简单的边境购电向深度能源合作转型。
中俄电力合作驶入快车道
中俄互为最大邻国,经济互补性极强,一个是能源消费大国,一个是能源生产大国,随着中俄两国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中国能源政策的调整,中俄电力合作被纳入到两国能源战略合作的框架范围内。
中俄电力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历了从边境小规模电力贸易向大规模购送电的电力合作历程。1992年,中俄两国共同建设的第一条跨国输电线路110千伏布黑线(布拉戈维申斯克变—黑河变)正式合闸送电,开启了中俄两国电力能源合作的先河。对缓解中国边境城市黑河市及周边地区的电力短缺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签署《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长期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中俄电力合作的序幕。2006年,对俄购电工作上升到国家层面。(注:2008年7月1日,俄罗斯统第二阶段电力改革结束,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解体,作为法人正式停止运营。)
2012年1月9日,中俄500千伏黑河直流联网输电项目建成投运,500千伏阿黑线(俄罗斯阿穆尔变—中国黑河换流站)于2012年4月1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该工程是我国首个国际直流输电项目,也是目前我国境外购电电压等级最高、输电容量最大的输变电工程。对促进中俄边境贸易、能源工业发展和口岸城市制造业电力需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长期、稳定、可靠能源保障。
2012年4月28日,为进一步发挥中俄500千伏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在中俄能源战略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提升俄罗斯远东地区能源利用率,在时任副总理李克强访俄期间,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东方能源公司签署长达25年的长期购售电合同,购买俄罗斯电能共计1000亿千瓦时,约50亿美元金额。12月5日,双方再次签署《2013年供电量和电价的补充协议》,确定2013年中方将通过110千伏布黑线、220千伏布爱甲乙线(布拉戈维申斯克变—爱辉变)和500千伏阿黑线(阿穆尔变—黑河换流站)购进俄电33.5亿千瓦时,较2012年增长28.35%。
自1992年7月至2012年10月底,通过500千伏阿黑线、220千伏布爱甲乙线和110千伏布黑线累计进口俄电66.56亿千瓦时,中国对俄购电进口额2.558亿美元,上缴进口环节增值税2.83亿元人民币。2012年,进口俄电26.1亿千瓦时,较2011年对俄购电量12.27亿千瓦时增长112.71%,总购电量翻一番,约占近20年总购电量的35.53%。500千伏阿黑线自2012年4月1日起开始正式供电,截止到2013年4月1日,单条500千伏阿黑线进口俄电就达18亿千瓦时,最大输送容量达58万千瓦。中俄两国自1992年开展电力合作以来,中国已累计进口俄电73.45亿千瓦时,境内节约煤耗249.7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97.78万吨。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见一斑。
随着中俄能源合作的深入,中方对俄购电规模开始逐年扩大,在黑河市建立了多个俄电加工区,保证了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能源供应。2013年一季度,黑龙江省通过3条跨境线路累计进口结算电量8.22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155.28%,累计完成进口额4193万美元。
特高压成为跨国“电力桥”
中俄电力合作经过多年的摸索与磨合,新的合作之路逐渐清晰,技术上从输电电压为高压(110千伏、220千伏)、超高压(500千伏)开始向特高压(1000千伏交流,±800千伏直流)送电发展,合作领域开始从简单的“电力合作”向“电力能源全面合作”发展,呈现出方向多样化、高技术化和装备智能化发展趋势。
在中俄的长期共同努力下,能源合作已成为两国战略合作的基础,电力合作也成为继石油、天然气之后的第三极合作支撑平台。经过多年合作与摸索之后,中俄电力合作正向“电力能源”合作转化。在俄罗斯远东现有电厂发电量不足以同时满足俄罗斯国内和中国长期、大量电能使用,电能出口价格缺乏弹性的情况下,国家电网公司充分利用在先进装备、智能电网建设、特高压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积极参与俄罗斯电网新建和现代化改造升级,与之共同开发煤电、水电电能资源,合作建立电厂,向中国直销电力,变一般买家为参与者和合作方,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有利于提高俄罗斯提高电力能源边际效益,释放欧美新能源技术对俄罗斯造成的能源压力,丰富双方电力能源合作内涵,实现互利双赢 。
2020年以前,中国将处于工业化转型重要时期,电力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年均增速不会低于6%,东北部地区年用电量比重基本保持8%左右。而根据俄罗斯和中国电力专家的详细测算,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水力和火力发电站发电能力富余,借助特高压技术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送电特点,从俄罗斯大规模送电至中国,可以补充国内的用电需求,与国家“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电网战略架构相一致。同时,俄罗斯有关人士认为,未来利用中国成熟、国际领先的特高压技术,可以在俄罗斯和中国之间搭建共同的“电力桥”,从而实现“东北亚电力圈”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