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点击更换 注册账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 快讯 > 技术时评> 正文

火电企业越发越亏的背后

2011-01-14来源:中国火力发电网 点击:82次
寒冬来袭,火电企业集体进入发电的黄金时期。然而,在机组欢快的轰鸣声中,湖南火电企业却只能暗自咀嚼苦涩。2010年,湖南统调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15%,但受煤价大幅上涨的影响,全省10家统调火电企业全线亏损,同比增亏5.38亿元。以大唐湖南分公司为例,全年发电量为249.6亿千瓦时,同比增加40亿千瓦时,增长了12%,录得亏损13.31亿元,同比增亏3.29亿元。旗下五家火电企业全部未能幸免,地理位置好、盈利能力较强的耒阳发电厂也难逃厄运。


残酷而冰冷的数据揭示了一个现实:担纲湖南电网支柱的火电企业,再度陷入了越发越亏的怪圈。

作为能源转换企业的火电,70%以上的生产成本花费在燃料采购上。显而易见,导致“越发越亏”的结果,煤炭“难脱干系”。然而进一步深究燃料“量、质、价、运、差”等各方因素,会发现无论湖南火电怎么努力,都难破亏损困局。火电企业的经营环境持续恶化,“腹背受敌”,个中辛酸难以一言蔽之。

资源匮乏

湖南省是一个缺煤、少油、乏气的省份,发电用煤的一半以上需从外省购入,而省内不多的煤炭资源还经常被周边财力雄厚的省份所吸纳,导致煤炭资源极度紧俏。

湖南水、火电装机结构大致相当,火电长期为水电调峰。丰水期,火电让路于水电,但一到枯水期,全省用电的90%得靠省内火电企业来支撑。这种能源结构导致湖南省电力供应长期受电煤制约,枯水时用电形势非常严峻。年年冬季,年年电煤告急,年年打响“迎峰度冬电煤供应保卫战”。

2010年,电煤供应的紧张形势更甚于往年。入秋以来,“千年一遇酷寒”的传闻甚嚣尘上,各省早早就开始了“抢煤大战”,而与之相矛盾的却是煤炭资源的刚性减少。河南、山西、陕西等产煤大省由于矿难频发,加强了煤矿安全整顿,使得地方煤矿产量严重减产。以河南省为例,往年年产2亿吨煤炭,今年产量仅为1.7亿吨,入湘的河南煤炭今年减少了300万吨以上。

雪上加霜的是,产煤大省在2010年底也遭遇了“电荒”,拉闸限电的威胁犹如病毒一样在河南、陕西、山西和贵州等省扩散。为了省内的调煤保电,他们自顾不暇,没有多余的煤炭供应给外省。2010年10月份,河南省颁布煤炭调度令,要求煤矿与当地电厂实行点对点直供,当日未完成的供应量一定要在次日补上。以郑煤、平煤集团为例,以往70%以上的煤炭供省外,30%供省内,今年颠倒过来,只有30%的煤炭供给省外。大唐湖南分公司2010年四季度后,每月从河南采购的煤炭减少了30万吨,即便是年初签了重点合同的电煤,兑现率也仅有50%。

贵州省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该省今年实行资源整合,地方小煤矿停产或减产,使得往日相对富余的煤炭成了“香勃勃”,而由于西电东送的影响,贵州的发电耗煤大于往年,也使得当地煤炭更加紧缺。进入迎峰度冬时期,贵州省省长为了限制煤炭外运,亲自指挥协调,从煤量、煤质和煤价等方面加以控制。强势的干预措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10年,大唐湖南分公司从贵州进的煤炭少了100万吨以上。
微信小程序 x
微信公众号
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