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中国能建投资建设的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99台风机全部吊装完成。其中,山西电建承建的46台风机于8月22日全部吊装就位,这标志着松原项目一期全面进入调试阶段为建成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项目是目前全球体量最大的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作为国家发改委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国家能源局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项目(第一批)、吉林省“中国北方氢谷”战略的核心引擎,项目规划建设3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80万吨绿色合成氨和绿色甲醇装置。
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47万吨,实现绿电就地消纳和高附加值转化,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打通绿色氢氨醇规模化生产路径、促进绿色化工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突破 技术领航
自开工建设以来,历经极寒的冬季、泥泞的春季,项目部全体人员始终坚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效”的优良传统,一路披荆斩棘,奋战至今,寒风中通红的双手和布满霜花的安全帽是对他们坚守与拼搏最有力的见证。
松原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地下水位普遍偏高,冻土层厚且坚硬,施工条件极为复杂。零下30℃的严冬,冻土层与高水位交织,基坑开挖瞬间成“冰水池”,地下水渗透严重,导致大面积结冰,施工难度陡增。为在这种极端气候下顺利完成基坑开挖,项目部召开技术会议,反复研究讨论,最终决定创新采用“明沟冻结排水”工艺,在东北冻土环境下探索切实可行的新做法。
按照施工规范,冬季混凝土养护温度应稳定在15℃~20℃,这是保证其强度和耐久性的核心条件。项目部在多个机位搭建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暖棚,架设几十台暖风机,铺设近两千条保温棉被,形成稳定的恒温环境,这成为确保混凝土质量的关键举措。
为确保混凝土顺利养护,工人们每两小时都要进行一次测温和设备调整,一位施工人员打趣说道:“我们就像照顾新生儿一样呵护这些混凝土。”
春季解冻,冰雪消融,大地泥泞不堪,运输车辆频频陷车。由于风机设备体量巨大、重量超过百吨,一旦陷车,即便动用大型机械也难以及时脱困;同时施工道路狭窄、承载力有限,也让运输风险倍增。
一次,大件设备深陷泥潭,土建专工李豪和安全员郭延明带头冲锋,双手被钢丝勒得生疼,依然咬牙坚持。项目部随即拍板:必须抢在雨季前全面铺设“钢板通道”。
关键时刻不讲条件、只讲落实,处处体现了“实”字当头、“干”字为要的工作作风。9755块钢板和钢管排被分批投放到各个重点路段,先行打通关键通道,再根据施工需要不断转场、反复铺设。就这样,一条条通往机位的道路逐渐延伸开去,总长度累计超过15公里。
精益履约 高效管控
松原多风的天气往往比寒冷更令人头疼,6级以上大风天气占比超过60%,高空吊装犹如在刀尖起舞。为此,项目部建立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结合气象监测和潮汐表研判,精准捕捉每一个短暂的作业窗口。
由于窗口期多出现在深夜,吊装常常要在探照灯下进行。项目经理王志强随时做好抵达现场的准备,他常说:“只要现场具备条件,我们永远在岗。”在复杂环境与紧迫工期的双重挑战下,项目部就是凭借这样贯穿全程的精益化管理,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建设答卷。
一直以来,松原项目部坚持“挂图作战”,将整体工期层层分解至周、日至具体作业面,形成责任清单,并建立“问题不过夜”的快速响应机制;制定“节点清单”,每天召开工作例会,细化次日任务并落实到具体机位和班组;遇到突发情况,第一时间调整计划,确保人、材、机三要素同步到位。
松原项目部推行“平行作业、链条衔接”,道路施工、设备进场、吊装准备多点联动、同步推进。现场常常呈现这样的场景:一台风机进行吊装前的设备安装,另一台正在高空吊装,第三台主吊设备转场组装同步展开。
2025年初秋,46台风机全面完成吊装。无论是设计标准、工程质量还是科技突破,松原项目部始终保持“开工必优、过程创优、一次成优”的质量理念,精心打造品牌项目、品牌工艺。
一体融合 品牌塑造
从破冰施工到暖棚养护,从泥泞突围到钢板铺设,每一位建设者用汗水丈量黑土地的厚重。
随着风机一台台立起,牧民们常常驻足观看,目光久久停留在拔地而起的风机上。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座座钢铁巨塔,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风,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守护这片土地。
在项目建设中,山西电建始终坚持“属地优先”,广泛吸纳周边劳务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和技能提升,让本地工人第一次真正参与到风电建设中来,不仅获得了新的就业机会,也增强了对绿色能源的认同感。
“祖先追着风走,现在风为我们发电了。”一位蒙古族牧民用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文化与能源交融的真实画面。松原,这片黑土地承载着辽金捺钵文化、蒙古族牧歌和查干湖冬捕的悠远传承。如今,风机低吟与牧歌悠扬在空中交汇,古老的渔猎文明与现代的绿色能源在这里相互呼应,形成独特的文化与技术共鸣。
在晚霞的映衬下,“钢铁巨人”昂首伫立在黑土地上。此时的松原大地,奏响了绿色发展的新篇章,凝聚山西电建建设者们辛勤付出的座座风机,正将清洁电力源源不断送入产业园区,推动绿色发展点亮低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