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点击更换 注册账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 快讯 > 项目建设> 正文

同热三期2×1000兆瓦煤电项目233米烟囱外筒壁结构顺利到顶

2025-10-20来源:中国火力发电网 点击:38次

同热百万项目烟囱筒壁结构顺利到顶 (2).jpg

力擎千钧铸基石,赋能三晋谱新篇!10月15日,随着最后一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同热三期2×1000兆瓦煤电项目233米烟囱外筒壁结构顺利到顶。

精工塑云梯,百米立苍穹

同热三期2×1000兆瓦煤电项目烟囱工程体量宏大,技术复杂,基础采用环板式结构,外半径达 22.4米,底板最大厚度为4米,混凝土浇筑量巨大,属于典型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钢筋混凝土外筒壁最终高度为233米,筒壁厚度和半径随高度变化,底部外半径17米,顶部外半径收至11.2米,筒壁坡度分三段变化,对施工测量的精确性和模板体系的适应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面对如此高耸复杂的构筑物施工,项目团队突破传统,采用“悬挂式三脚架翻模施工工艺”,该体系以三套定型钢模板与专用三脚架支撑系统为基础,形成自承重、自爬升的循环作业模式,施工中采用激光铅直仪与全站仪进行双校核,实时监测筒体中心线与半径变化,将模板组装与定位误差控制在3毫米内,有效保障了筒身几何尺寸与竖向垂直度。实现了作业平台的全程封闭防护,三脚架系统通过预埋螺栓与筒体形成刚性连接,抗风性能优越,为高空作业提供了本质安全保障,同时大幅减少了高空搭设工作量。

为确保施工精度与效率,项目部将传统经验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施工前,运用CAD软件对155板1.5米高的钢模板进行了精细整体排版设计。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错台、碰撞等问题,将施工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实现了可视化、精细化的智慧建造。

严冬砺硬功,万方铸磐石

卓越的工程品质,始于对严苛环境的科学预控,成于对每处细节的精细雕琢。烟囱工程开工伊始,其基础首段高达3150立方米的大体量混凝土浇筑,便成为项目团队面临的首次重大考验。这场历时35小时的连续浇筑,不仅是对组织协调能力的极限挑战,更是在大同地区漫长冬季施工窗口期内,对混凝土全过程质量管控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自1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旬,冬季施工期内,强冷空气活动频繁,低温环境对混凝土施工构成关键技术难题。为此,项目团队制定了科学严谨的专项方案。针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采用内部循环水降温系统,通过预埋的智能调控管网,有效导出水泥水化热,将结构内外温差严格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而对于基础相对较薄(1.1米~1.75米)的筒座部位,其控温策略则由“内部降温”转变为“外部主动加温”。通过在结构表面均匀、加密布设伴热带系统,并对该区域进行重点加热,有效提升了混凝土核心温度,旨在精准防控因内外温差过大而产生的温度裂缝风险,并彻底杜绝早期冻害。

在全面保障实体质量方面,项目创新采用“塑料薄膜紧密覆盖+保温棉被外层防护”的复合养护体系。该工艺在混凝土浇筑后立即实施,塑料薄膜有效锁住水分,确保养护湿度,外层保温棉被则强力隔绝外部低温,共同为混凝土强度增长营造了一个稳定、可控的“小气候”环境,实现了全方位、无死角的养护保障。

为确保这套复杂的技术体系在严寒条件下得到完美执行,项目管理前置、协同作战。浇筑前,专业公司烟塔专班驻场组织专题技术交底。项目部联合监理、总包、建设单位及商砼站,实施全程旁站监督。对混凝土的生产、运输、入模及后续养护实行全过程、无死角监控,确保了3150方混凝土从源头到成型的连续、均匀与密实,为这座巍峨烟囱矗立于严寒塞北,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可靠基础。

智控建新标,数字赋动能

安全是项目建设的生命线。项目部在烟囱施工区域实行全封闭管理,通过标准化围挡和规范标识营造安全有序作业环境。依托智慧工地系统,实现对人员及作业环境的全天候智能监测与动态管控,构建起数字化安全防线。安全通道配备人脸识别闸机,严格管控人员进出。同时,项目建立网格化安全责任体系,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最小单元,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防护向主动预控转变,为工程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笃行续华章,高效启新程

笃行不怠,方致千里;高效启航,再赴新程。项目烟囱的建成,是崭新的起点,为钢内筒及钢平台安装等工序打开了工作面。项目部将以此为契机,以“高效”为准绳,延续封顶过程中展现出的优良作风与昂扬斗志,继续秉承“顶真、严谨、快捷”的工作作风,为项目后续高质量、高标准履约奠定坚实基础。


微信小程序 x
微信公众号
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