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11月3日消息,位于浙江宁波的国家能源集团北仑电厂9号机组经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后,顺利投产。
至此,该厂总装机容量攀升至734万千瓦,第三次成为全国最大火电厂,亦是世界最大火电厂。从“开三停四、开四停三”的缺电年代,到如今734万千瓦的超级电厂,北仑电厂的发展史,正是中国电力工业奋进的缩影。
三度登顶
一部中国火电发展史
北仑电厂的诞生与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及其带来的巨大电力需求同频共振。上世纪80年代,经济迅猛发展,电力供需矛盾突出,不少企业面临“开三停四、开四停三”的窘境。为缓解“电荒”,我国首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火电项目——北仑电厂,于1988年在宁波北仑算山小山丘上正式开工。一期两台60万千瓦机组分别于1991年和1994年投产,推动浙江电网迈入了大机组、大电网时代。
此后,北仑电厂分别在2000年、2009年和2025年三次实现装机容量的跨越,三度登上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火电厂的宝座。
第一次登顶 → 2000年
2000年9月,北仑电厂二期工程3台60万千瓦亚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建成,总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在浙江电力最紧缺的年代,全省每点亮5盏灯,就有大约1盏由北仑电厂点亮。
第二次登顶 → 2009年
2009年6月,北仑电厂三期工程2台百万千瓦机组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飙升至500万千瓦,再度问鼎最大火电厂。
第三次登顶 → 2025年
2025年11月,国能北仑电厂一期节能减排改造项目2台机组均已建成投产。至此,北仑电厂总装机达734万千瓦(老机组实现增容),第三次加冕“最大火电厂”称号。
群雄逐鹿
火电“超级基地”时代已至
在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大基地蓬勃发展的同时,火电机组也呈现大型化趋势。新建煤电机组容量大多在66万千瓦及以上,大型火电基地不断涌现、扩容,呈现“群雄逐鹿”之势。
同样在2025年10月,甘肃电投常乐电厂6号机组投产,标志着该厂6台百万千瓦火电机组全部投运,全国最大百万千瓦级火电厂就此建成。
此外,被北仑电厂所取代的上一任“最大火电厂”——大唐托克托电厂,正朝着“风光火热储”综合能源示范基地转型。目前其总装机达到873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200万千瓦,还有150万千瓦光伏项目计划于2026年底投产。
近年来,阳西电厂也通过在建、投产多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实现总装机容量的大幅跃升。目前,该厂7、8号机组正在建设中,预计在2026年底投产。届时,阳西电厂总装机将达748万千瓦,以微弱优势超越北仑电厂,问鼎我国装机规模最大的燃煤火力发电厂。
技术突围
煤电的绿色跃迁之路
这些“超级工程”的意义,远不止于规模的角逐,更在于它们以持续的技术创新,引领着煤电走向高效清洁的未来。
以北仑电厂为例:
2007年,5台60万千瓦机组脱硫改造完成;
2009年,三期两台百万机组成为国内首家同步投运脱硫脱硝装置的百万机组;
2012年,完成国内首台600兆瓦机组增容提效改造;
2017年,全厂机组实现超低排放;
2020年,完成国内首台1000兆瓦机组增容提效改造。
据悉,北仑电厂建厂以来累计投入环保资金已超过50亿元。今年投产的8号机组,供电煤耗低至258.2克/千瓦时,相比6号、7号机组下降近30克/千瓦时;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比另2台百万机组下降约50%。其最低调峰负荷可降至15%,远优于常规机组的40%,宛如一位灵活的“电力舞者”,能轻盈应对电网的波动。
同样,阳西电厂也展现了技术突破的力量。其2020年投运的5号机组是全球首台1240兆瓦发电机组,在参数、容量、模块化设计等多方面突破了引进国外技术的限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共获得28项专利,整体国产化率达90%以上。
煤电转身
从主力到“压舱石”
在打造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煤电的定位正深刻转变,在承担电力兜底保障作用的同时,其调峰功能愈发凸显。煤电凭借可调控的灵活性,有效平抑风电、光伏的波动性,为新能源“保驾护航”。
譬如,大唐托克托200万千瓦新能源外送项目,是国内首个利用既有火电通道打捆外送新能源的多能互补项目。它将“绿电”汇集至现有外送通道,直送京津唐电网,实现了新能源送出线路投资零新增,并大幅提升了通道利用率。为配合此举,托电已完成全部10台煤电机组节能降碳、供热、灵活性改造,实现不高于20%额定负荷的深度调峰能力。
再譬如,“十四五”期间,甘肃省新增新能源装机5108万千瓦,总装机达到7463万千瓦,增长超3倍。目前,该省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已高达73.7%。如此大规模的新能源装机与外送,必须配套强大的调峰电源。甘肃电投常乐电厂正是其中的典范。其一期四台机组是祁韶±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的唯一配套调峰电源;二期两台机组投产后与1-4号机组完整配套,实现火电与新能源打捆稳定送出,完成跨区域大范围优化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近年筹备的多个煤电项目,如甘肃巴丹吉林沙漠新能源基地4×100万千瓦煤电项目、内蒙古华电腾格里4×100万千瓦煤电项目、中煤永城2×1000MW高效超超临界机组工程等,均明确作为新能源大基地的配套电源建设。
这些“超级工程”的落地,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火电的未来之路:它不再是过去的“高能耗”代名词,而是通过国人的努力实现的“超超临界”高效清洁发电,更肩负起为波动性新能源提供稳定支撑的全新使命。
可以说,没有这些高效、灵活、清洁的现代化火电作为“压舱石”,能源转型的巨轮将难以行稳致远。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