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点击更换 注册账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 快讯 > 国内新闻> 正文

“十四五”能源发展成就报告——能源消费方式变革进展显著

2025-10-21来源:中国火力发电网 点击:35次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25年的金秋,“十四五”即将收官。回眸“十四五”,我国的能源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绿色低碳发展举世瞩目,我国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

“十四五”以来,我国的能源供应更足、韧性更强。“十四五”前四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已达到“十三五”五年增量的1.5倍。我国的绿色低碳转型更快,构建起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我国的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一系列“大国重器”彰显了我国科技发展的硬核实力。我国的能源改革持续深化、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重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按下“加速键”。

五年,是时间的标尺,是发展的刻度,更是奋进的脚步。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特策划《“十四五”能源发展成就报告》专辑,以能源领域“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为主线,分为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能源体制改革、能源国际合作五个篇章,全方位展现“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下一步,能源行业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能源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能源支撑。

《“十四五”能源发展成就报告》编写组

                                             2025年9月

能源消费篇

能源消费方式变革进展显著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   作者:杨永明

(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行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节能提效,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发挥消费侧绿色低碳转型的牵引作用,与供给侧双向发力,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重要支撑。

一、能源消费总量稳定增长

“十四五”以来,受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带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国民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及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拉动全社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

(一)新兴产业等因素带动能源消费快速增长

202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59.6亿吨标准煤,与2020年相比,增长9.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一年用能的总和。“十四五”前4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已达到“十三五”5年增量的1.5倍,预计5年新增用电量将超过欧盟的年度用电量。

“十四五”以来,以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锂电池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迅速崛起,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这些产业不仅在生产端拉动用电需求增长,更在需求端推动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既是用能需求新的增长点,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中,“新三样”是主要用能增长领域。“十四五”前4年,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产量的年均增速分别高达40%、70%和60%以上,开辟新的经济增长极。“新三样”对上下游拉动作用强,全产业链能源消费大幅增长。初步估算,“十四五”前4年,“新三样”全产业链新增能源消费超过6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增量比重约65%。此外,人工智能推动数据中心用能爆发式增长;城镇化率逐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供热、制冷等能源消费显著增长。初步测算,“十四五”前4年,居民生活用能累计增加约1.3亿吨标准煤,较“十二五”和“十三五”年均2800万吨标准煤的增长水平进一步扩大10%以上。

(二)电力消费增速持续高于国民经济增速

2024年,我国电力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用电量985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增速比上一年高0.1个百分点,比GDP增速高出1.8个百分点。从2020年起,电力消费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十四五”以来,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6.7%。国民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及电气化水平提升,拉动全社会用电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20—2024年,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均保持在大于1的水平。各产业用电量规模持续增长,拉动用电量增速超过GDP增速。经济发展和“双碳”目标推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电能替代,新兴产业用电量保持增长势头,带动我国用电需求快速增长。2024年,我国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0.5%,2025年1—7月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超40%。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效提升电能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也带动能源生产结构绿色转型。

分产业看,2024年,第一产业用电量13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1.3%;第二产业用电量6.3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49.7%;第三产业用电量1.8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26.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4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6%,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22.7%。相关行业用电量呈现积极信号,体现国内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有进态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持续释放。

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增速有所放缓。在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持续推动下,农林牧渔业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拉动农林牧渔用电量稳定增长,电气化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第二产业用电量结构向优。工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工业用电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四大高载能行业增速放缓,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用电量回落,“更新”政策驱动下,电气机械、电子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用电快速增长,工业用电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转型特征持续强化。第三产业用电增速连续4年高于第二产业,其中数字产业、充换电等新兴业态对行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经济转型升级中服务业用能结构持续优化。居民出行、住宿、餐饮及商务活动显著增加,带动服务业用电需求强劲释放。

二、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十四五”以来,我国深入实施节能降碳行动,不断提高生产生活领域能效水平,强化节能降碳增效政策保障力度,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建立健全节能降碳市场化机制,推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一)生产生活领域能效水平不断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2024年,我国能耗强度同比降低3.8%,“十四五”前4年累计降低11.6%,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十四五”以来,全国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明显,2024年,电石、合成氨、电解铝行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分别比2020年降低8.3%、1.1%、2.8%,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累计降低1.1%,钢铁、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降低,钢铁、炼油、水泥等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水平不断提高,当前我国主要高耗能行业能效标杆产能比“十三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实现了扩投资、促消费和节能降碳的有机结合,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碳排放控制取得积极进展。2024年,全国碳排放强度同比降低3.4%,“十四五”前4年累计降低9.3%。钢铁、电解铝、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中落后产能进一步退出,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步伐明显加快,超低排放改造逐步由大企业向全行业延伸,由重点区域向全国延伸。截至2025年4月,141家钢铁企业全过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5.91亿吨,47家钢铁企业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产能约1.69亿吨,绿色生产加速推进。

(二)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

能耗双控是指对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是落实节约优先方针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促进节能降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十四五”以来,能耗双控制度不断调整完善,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考核,加强能耗双控政策与“双碳”目标任务的衔接。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同时指出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2022年,《关于进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相继发布,保障高质量发展合理用能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用能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进行部署。至此,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在全国层面进入落地实施阶段。

(三)节能降碳市场化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碳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当前,我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来看,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81亿吨,成交额467.84亿元,价格“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2024年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共计2096家,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全国碳市场建设统筹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在考虑企业承受能力的同时,充分激发降碳内生动力,有力促进全社会形成“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行业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不断显现。202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对外公布,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建设从初期的探索运行阶段,进入了一个系统性深化、全面加速的新阶段。文件不仅为未来5~10年全国碳市场的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也释放出中国将更倚重市场机制来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强烈信号。

绿色电力交易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十四五”以来,绿色电力交易蓬勃开展,绿色电力证书核发机制全面升级,实现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截至2025年6月,已累计核发绿证63.26亿个,其中可交易绿证43.37亿个;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环境属性凭证的作用更加突出,绿色电力交易机制不断完善。

绿电、绿证交易与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机制协同发力。“十四五”以来,我国绿电、绿证交易规模呈指数级增长。截至2025年6月累计交易绿电已超过4500亿千瓦时,年均增速接近150%;累计交易绿证9亿个,其中2025年上半年交易绿证已达3.48亿个,“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4倍。绿证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绿色电力消费方面,很多大型活动、用能企业、公共机构、居民用户均通过购买绿证实现绿色电力消费。2024年居民自主购买绿证近118万张,绿色电力逐步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风尚。如今全社会用电量中,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三、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低碳能源消费占比稳步提高,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进程加快,发展动力由传统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转变,通过能源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奠定了基础。

(一)非化石能源消费稳步提升

“十四五”以来,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明显加快,新能源快速发展。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9.8%、较2020年提高3.9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降至53.2%、较2020年下降3.7个百分点。全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预计将超额完成“十四五”确定的20%目标,煤炭消费占比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这“一增一减”极大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含绿量”。

“十四五”以来,非化石能源发电增量超过1.3万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亿吨,满足了一半以上的全社会用电增量需求。2024年风光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占比由2020年的9.7%提高到18.6%,占比年均提高超过2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1.15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接近四分之一,比同期全国第三产业用电量、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都多,风光新增发电量超过了全社会用电量增量,新能源发电在电力供应中的贡献越来越大。

(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推进

“十四五”以来,我国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增煤电机组全部按照超低排放标准建设,加快煤电超低排放改造,目前已有95%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同时,煤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定位发生显著变化,由主体性电源转型为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重点对煤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规模累计已超过3亿千瓦。煤电机组通过实施灵活性改造,深度调峰能力明显增强,纯凝工况最小发电出力普遍达到35%额定负荷,部分机组甚至可降至20%~25%。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煤电“三改联动”改造规模达到3.5亿千瓦。根据《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煤电清洁降碳、安全可靠、高效调节和智能运行水平将在“三改联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此外,我国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智能化产能占比超过55%。积极推广煤炭绿色开采,2024年煤矸石综合利用率比2020年提高3.1个百分点。

(三)传统燃油替代进程显著加快

“十四五”以来,伴随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清洁能源对传统汽柴油的替代进程显著加快,叠加工业能效提升、交通结构优化等因素,加速推动成品油消费量达峰。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以其智能化、经济性的优势逐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选择,进入全面市场化驱动阶段,直接导致2024年汽油需求由2023年的峰值水平开始下降。另一方面,LNG重卡对柴油需求的挤压效应显著。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汽车总量比重超过8%,全年替代汽油约2800万吨;LNG重卡同比增长超50%,替代柴油约2500万吨。仅新能源汽车与LNG重卡两个领域对汽柴油的替代量就超5000万吨,同比扩大50%以上,2024年我国成品油消费出现下降,同比下降2.2%。

与此同时,塑料、合成纤维等传统需求稳定增长,禁塑令推动可降解塑料发展,乙烷裂解、煤制烯烃等技术突破降低原料成本,国产替代加速,锂电池隔膜、光伏胶膜等新能源材料及高端化学品需求激增,推动化工用油2024年同比增长7.3%,显示石油消费结构从燃料向原料转型。

(四)终端用能电能替代持续推进

“十四五”以来,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4个百分点左右。目前我国终端用能中,电能比重已经达到30%左右,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十四五”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渗透率不断提升。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迈上千万辆级台阶,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在汽车新车总销量中的占比达到40.9%,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比“十三五”末的492万辆增长5倍多。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绿色低碳的出行理念和能源消费方式深入人心。

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网络。为满足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带来的用电需求,我国大力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建成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每5辆车就有2个充电桩。截至2025年7月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1669.6万个,是“十三五”末的10倍,规模世界领先。充电网络也越织越密,截至目前,全国除西藏、青海外,其他省份均实现了充电站“县县全覆盖”的建设目标,还有14个省份实现了充电桩“乡乡全覆盖”。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西部地区的县域充电桩增加尤为突出。同时,积极鼓励“开绿车、用绿电”,通过绿证绿电交易等方式,为新能源车主提供绿电服务,组织相关省份开展车网互动应用试点,电动车化身“移动充电宝”,支持用电“削峰填谷”。

“获得电力”水平大幅提升。我国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显著降低办电成本,基本实现了“三零”“三省”服务全覆盖,即低压用户用电报装“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高压用户用电报装“省时、省力、省钱”,5年来累计为用户节省投资超过3000亿元。出台《关于深化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 全面打造现代化用电营商环境的意见》,推出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力争到2029年基本建成办电便捷化、供电高质化、用电绿色化、服务普惠化、监管协同化的现代化用电营商环境,带动全国城乡“获得电力”服务水平整体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深入推进

“十四五”以来,我国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能源替代和节约持续深化,这些重点领域用能的清洁化、低碳化水平持续提升,节能降碳改造效果显著,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一)加快工业领域能源高效利用

“十四五”以来,我国持续推动工业领域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广首批19个工业绿色微电网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持续推进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促进分布式光伏、风电、新型储能、高效热泵、能碳管理平台等集成应用,实现多能高效互补。强化能效标杆引领,在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领域,发布206家能效“领跑者”企业。累计培育国家绿色工厂6430家,绿色工业园区491个,绿色节能环保领域“小巨人”企业167家,全国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0%左右。加快节能降碳技术推广应用,重点行业、重点环节应用推广节能降碳、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技术装备1000余项。开展清洁氢创新任务揭榜挂帅,拓展氢在冶金、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等行业规模化应用,如今氢能在钢铁、石化等行业应用实现突破,百万吨级氢冶金、30万吨级绿色合成氨实现全流程工艺贯通。

(二)提升建筑领域能源利用效率

“十四五”以来,我国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动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2024年,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超过97%,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占城镇既有建筑面积比例超66%;全国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人均综合能耗分别比2020年降低4%、5.1%,为完成“十四五”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进一步夯实基础。如今,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已经超过91%,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300亿平方米。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等工作,稳步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截至2024年底,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83%。

(三)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

“十四五”以来,我国完善交通运输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出台《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建设一批“分布式新能源+储能+微电网”交能融合项目。2024年,全国交通运输结构持续优化,铁路、水运完成货运量同比分别增长2.8%和4.7%。稳妥有序推进机场、邮政快递企业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截至2024年底,全国铁路电化率达75.8%,电气化铁路里程逾12万公里。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沿线充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设充电设施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总数为5929个,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累计建成充电桩约3.5万个。针对充电繁忙服务区,实行“一区一策”以强化服务,累计建成充电停车位6.2万个,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达到98.4%,有效缓解了“里程焦虑”,高速公路日均通行的新能源车占比提高到20%左右。

(四)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十四五”以来,我国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结合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等工作,各地建设一批沼气工程和生物天然气工程,全国建有大型沼气工程5518处,年产气15亿立方米。因地制宜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秸秆打捆直燃清洁供暖等技术模式,全国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站点1919处,年产成型燃料1239万吨。持续用好村级光伏帮扶电站,推动全国8.3万座村级光伏帮扶电站保持稳定良性运行,“十四五”以来累计发电700多亿千瓦时;引导脱贫地区积极探索农光互补等“光伏+”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新能源与大农业融合发展空间,为构建农村新型能源体系、推动农村地区节能减排和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贡献积极力量。

(五)推进新兴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十四五”以来,我国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绿色动能,坚持把绿色低碳作为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的重点方向。以数据中心为例,多措并举促进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引导“东数西算”工程与能源布局协同发展,充分消纳可再生能源。推动数据中心从“耗能大户”向“绿色枢纽”转型,截至2024年底,累计培育246家绿色数据中心。有序推动绿电和算力深度融合,根据算力基础设施布局,统筹新能源集成式发展、绿证绿电交易和绿电直连等方式,让数据中心更多使用绿色电力,246个国家绿色数据中心使用的电力有一半以上是绿电。推进数据中心用能设备节能降碳,目前八大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平均电能利用效率(PUE)达到1.3左右,最先进数据中心PUE最低降至1.04。



微信小程序 x
微信公众号
客服微信